發布時間:2025-06-27來源:admin
從2016年起地級及以上城市和部分有條件的縣級單位需定期發布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信息,其中前者需每月一公開,后者需一季度一公開。
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綠網”)對31個省級環保部門(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澳門、臺灣)的水源水質公開情況進行了觀察,形成了《2016年全國飲用水水源水質觀察報告》。
通過觀察分析發現:
1.2016年僅有7個省(區、市)未發生過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
2.16處水源全年12個月連續超標。
3.地下水水源超標比例明顯高于地表水。
4.內蒙古、黑龍江和浙江地區水源污染相對嚴重。
5.年內發生多起突發水污染事件,帶來重大飲用水安全風險。
全國總體水質狀況:
2016年度,全國共公開1333處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狀況,僅7個省(區、市)在2016年未發生過水源地水質超標。
各省水質超標水源地中,竟然有16個全年12個月持!續!超!標!另外,全年累計水質超標3個月及以上的水源地竟也達到63處。
超標狀況:不超則已,一超驚人
有些水源地水質不超標則已,一旦超標就達到驚人的差!在統計的數據當中,竟然有12個飲用水水源地一度超標至最差的水質級別(地表水劣Ⅴ類,地下水Ⅴ類)。這種水別說作為飲用水水源了,就是直接的人體接觸可能也是不建議的。另外還有3個水源地存在重金屬銻和鉈超標,這兩種金屬均有較強的毒性!
2016年發生多起突發水污染事件,帶來重大飲用水安全風險。其中包括廣東省肇慶懷集縣鉈超標事件、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水廠水源銻超標事件、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水源鉈超標事件,但是未見相關超標成因分析及相關調查結果發布。
水源類型:地下水超標情況嚴重
全國1333處水源地中,約有3/4為地表水水源地,1/4為地下水水源地,北方多以地下水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超標比例明顯高于地表水水源,且污染的持續時間較后者更長。